我国电影放映行业的这五年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我国电影行业已成为文化领域和文化产业的重要亮点。各项指标不断攀升,引领全球,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喜人变化。今天已呈现出了“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良好态势。尤其是作为产业下游的放映行业,更是在整个电影行业发展中扮演着龙头的角色,在票房收入、影院数量档次以及放映新技术应用等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就。
票房整体上升观影人次增加
2013年,国内票房收入为217.69亿元,突破了200亿的关口;2014年,国内票房收入296.39亿元,同比增长36.2%;而2015年,电影票房更是达到了440.69亿元,同比增长48.7%;2016年在2015年的高位基础上保持稳定增长,票房达457.12亿元,连续多年保持30%以上的增幅。
截止今年国庆档结束,票房报收约为426亿元,已逼近2016年全年总票房收入,据业内预计,今年票房有望超过550亿元。
整体看来,五年内票房收入呈迅速上升,是全球第二大电影票仓,创造了电影票房的“中国速度”。
就观影人次而言,2013、2014年分别为5.04亿和8.3亿;2015年观影人次首次突破10亿,达到12.56亿人次,同比增长51.08%。到了2016年,观影人次为13.72亿;今年国庆档之后,观影人次也已突破13亿,今年有望突破16亿,年人均观影次数约为1.2次,这一数据说明我国电影行业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光明,在下一个五年,有望成为全球第一。
影院、银幕数量激增规模扩大
由于票房与影院建设之间相互促进,五年来影院、银幕数的增长在票房收益的刺激下保持高速扩张态势。我国影院数量从2013年的不足4600家,增加到今年上半年的8260家;银幕数量也从2013年的18195块到目前超过4.6万块,已经超越北美成为全球电影银幕数量最多的国家。
银幕数快速增加的背后是影院规模质量的提升。符合技术标准的高规格影院取代了之前的非标影院,影城装修向高标准发展,给观众带来了优质的观影环境和视听效果。
目前,我国平均每万人拥有的银幕数,在一二线城市已超过美国,大约为1.2块,而且近几年新建的影院,大多处于城市的商业综合体中,配套性、便利性大大超过以往。
放映技术革命马不停蹄
十八大以来,我国电影放映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为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观影体验。五年间新技术的应用超过了前30年的总和。目前,3D技术几乎成为电影院的标准配置,是全球3D电影最受欢迎的市场。在“未来立体”、“时代华影”、“乐视环球”等厂家的推动下,3D技术朝着高光效、高清晰度、智能校准等方向发展。
除此之外,激光光源的普及应用水平居国际领先,以中影光峰为代表的高性价比激光光源的推出功不可没,目前我国激光光源的普及率已超过15%;在巨幕领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巨幕品牌——“中国巨幕”,在五年中大方异彩,目前已在超过250个影厅正式运营,并大踏步走向海外;
同样中国原创的“中国多维声”已在沉浸式多维声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已获得51部影片和近140个影厅的支持,并享誉海外。同时以“芜湖影星”、“常州玉宇”“广州飞达”为代表的传统放映器材厂商,不断创新,使国产银幕、氙灯、还音设备品质得到了大幅提升,达到了国外先进水平;
以“帅康座椅”、“丽江椅业”、“世纪联合”、“凯兰帝”为代表的我国座椅产业,已向“时尚化、高端化、多功能化”发展,完全超过国外产品,成了国内外影厅的首选。
另外,在近五年新建的影厅中,多项高端影院技术设备大规模进入,其中“中影巴可”、“科视”、“NEC”等高端旗舰激光放映机以及极具性价比的激光荧光光源放映机迅速得到应用;
“杜比影院、“DolbyAtmos”、“DTS:X临境音”、IMAX巨幕等普及率迅速提高,目前JBL、QSC等进口品牌的还音系统得到了更多应用。可以说,目前,我国影院的新技术装备已领先国际水平。
在影院管理和放映质量管控方面,运用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的网络售票、影院售票系统、TMS系统、QMS系统以及NOC系统已全面普及,大大提升了管理和服务水平。
纵观十八大以来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丰硕成果,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国家政策的扶持加上全体电影人的砥砺奋进是根本保证。
我们有理由坚信:未来五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中国电影一定会在国际电影领域中成为主要力量:中国特色、中国速度、中国技术必将成为亮眼的标签。